推荐理由: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至56.8%,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在碳中和时代,新能源将进一步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加强。地热资源储量巨大,既可利用高温地热资源也可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是发展势头迅猛的清洁能源。
培养目标:坚持“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能力、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及新能源产业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能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以地热能为特色的新能源勘探、开发及高效转化与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新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工作,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工作,应达到地热能为特色的新能源勘探、开发及高效转化与利用方面的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并达到:
1.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新能源工程开发方案设计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新能源开发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较好能力。
2.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换位思考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3.通过在职培训或其他途径自觉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自觉跟踪能源科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并将其能够较好的应用于自身工作中。
4.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能源、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好的应对突发事件合理处置的能力;具有高效、敬业和忠诚的职业精神。
5.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涉外(或国际)企事业活动中发挥作用。
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新能源工程概论、地热储层物理学、普通水文地质学、地热开发工程、地热能开发工程实验。
专家谈专业:
1.研究对象:地热能,其是地球馈赠给人类的巨量可再生清洁能源,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其中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水热型地热资源量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干热岩按照开发利用其总量的2%,规模亦达17万亿吨标煤,相当于现阶段我国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数千倍。
本专业以地热能开发与利用为主要方向,涵盖地质勘探、储层描述、高温钻井、热流输送、地热发电等地热利用的工艺技术;兼顾地热冷热源为基础的风能、太阳能以及燃气蓄能调峰的新能源循环利用。
2.需要学生具备的特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工科理论基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将新能源技术高效转化和利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系统思维。
3.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对接、教学与科研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的“三对接”教学原则,突出基础理论学习、工程设计与实施、项目组织管理等跨领域培养体系,为新兴的新能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产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就业去向:十三五以来,大型能源企业正加速布局地热能开发。中石化地热产业遍布全国十余省市,中国石油、中核集团、中节能、中国能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等大型国企均已进军地热产业。此外,全国还有数千家以地热能为依托的新能源开发企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专家介绍:杨昌华,男,1972年出生,博士,教授。在新能源开发、储层保护、产出水处理及回灌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发明专利12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