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陕西日报》理论版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常江、校长王进富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文章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对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持续释放和激发办学活力,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进行了深入阐释。
现全文转载。

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常江 王进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着手,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持续释放和激发办学活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关键是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稳高校发展之舵。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重点工作,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展现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范,涵养办学治校良好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要以党建引领抓改革落地,将开放办学、智慧办学理念融入教育实践,在改革中校准坐标、厚植优势、彰显贡献。二是要坚持党管人才,激活高校发展新动能。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人才,高校的学生培养需要人才去完成,高校的教学科研需要人才去创新,高校的文化传承使命需要人才去肩负,高校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去推动。要构建系统的人才制度体系,从精准引才、团队育才、全程服务、科学评价到有效激励,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筑人才“蓄水池”,为创新发展奠定人才之基。要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学科战略布局,以职称、岗位、考核、薪酬改革为杠杆,破除“五唯”顽疾,让教师潜心育人、精研学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三是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深度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大力塑造校园文化标识,全景式、实体化呈现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校园文化。例如,石油行业特色高校要锚定能源强国建设目标,聚焦能源领域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因油而生、为油而兴、与油共进,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石油精神、铁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是重要的科研创新策源地,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青年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构建更好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高质量人才支撑转化为发展资源、竞争优势。一是深化本研贯通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资源,打破学段壁垒,严格培养过程,创新评价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成长铺就发展“快车道”。要以“小规模、高起点、有特色”的培养方式开展本研贯通的教学科研活动,强化通识教育和科研实践训练,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为卓越工程师成长“架桥铺路”,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研发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让学生在大工程、大项目实践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紧扣国家安全、行业进步、地方发展,夯实基础学科,建强优势学科,升级传统学科,布局紧缺专业,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发展智慧教育。数字化浪潮下,高校拓展智慧教育空间正当其时。要深刻认识智慧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看待数字化变革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影响,准确把握教育数字化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从理念革新到资源优化,从模式创新到校园智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学习新场景。例如,石油行业特色高校要围绕“双碳”目标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交叉融合,聚焦油气、新能源关键领域;围绕行业、区域发展需求,探索符合行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要准确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学习赋能”;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赋能”;再造制度流程,形成“管理赋能”;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字资源供给,无缝对接油田生产环节,让学生足不出校开展远程实践。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重点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要围绕“四个面向”,将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一是要面向重大需求,开启有组织科研“新篇章”。要整合科研资源,打破学科、院系界限,携手国家实验室、领军企业,攥指成拳、协同攻关。二是要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找到攻克技术难关的“金钥匙”。要借企业市场洞察之力,精准定位技术痛点,发挥学科专业深度、人才集聚厚度优势,靶向发力。三是要重塑大学科技园,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要融通高校智慧与市场活力,畅通人才、成果转化渠道,搭建创新创业生态“温床”。例如,石油行业特色高校应紧贴国家能源战略与地方产业需求,依托高端科研平台,与石油石化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聚焦油气深层开发、采收率提升等关键课题,有组织地协同创新,催生一批标志性成果,为能源安全筑牢科技屏障;发扬科学家精神,优化科研组织架构,组建精锐工程技术团队,选派首席专家挂帅出征,聚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油气前沿技术领域筑起科研“堡垒”,捍卫国家能源科技主权;立足产业变革前沿,为全产业链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完善成果验证、中试熟化服务,吸引石油石化企业科创团队入驻大学科技园,共享资源、联合创新,以科技服务为笔,绘就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2/21/content_89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