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专业导读:人文学院柯卓英教授
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N个理由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科研教学实力蒸蒸日上。目前共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博士学位14人,硕导10人。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师们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市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专业教师以教促研、以研助教,围绕美学与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类、语言类课程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教学团队。
中文系多年来致力于本科专业教改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完成“陕西省理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等省级教改项目3项,主持完成“普通理工科院校中文专业的办学特色与培养模式研究”等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出版了《现代美学》等特色教材5部,拥有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培养实验区”1个,对外汉语教学实训室(微格教室)2个、美学美育研究中心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个。
中文系积极发挥在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除了针对全校本课生开设“国学经典导读”等大量通识选修课程之外,还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门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依托2门课程,创立了“春之声”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秋之韵”诗文配乐朗诵比赛、“金石之声”中国传统音乐会等3大校园文化品牌,先后有20,000多学生从中受益。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文科人才,近年来,中文系先后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陕西省环保创意大赛、陕西省生态文学大赛、重庆市“纳德杯”公文写作大赛等多个学科竞赛项目。目前,该专业先后为社会输送了15届本科毕业生1000余人,他们大部分扎根西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许多毕业生成了所在行业的优秀人才。
Q1: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文化视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就业导向,具有良好的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传播、文秘等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新闻出版(媒体)、学校、科研机构、汉语培训机构、海外相关机构等单位,从事文秘、新闻、策划、语文教学、社科研究、汉语推广、文化传播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Q2:核心课程:
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现代美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Q3: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与写作。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以及汉语教学技能、应用写作、语言表达等口语与书面语的准确运用,从课堂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社会,掌握语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Q4:学习该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的特质:
首先具备完善的人格:即自信乐观、自尊自爱、心智健全、目标明确、勤奋诚信、锲而不舍、勇于担当等;其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
Q5:培养特色:
第一,专业核心素养+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特色培养。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优势,学生在读期间就可以赴我院海外实习基地教授汉语。第二,专业核心素养+新闻传播学方向特色培养。《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第三,专业核心素养+文秘方向特色培养。注重学生掌握秘书实务的能力,接受有关办公自动化及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知识。第四,专业核心素养+研究型方向特色培养。以主讲教师研究专长开设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探索专业尖深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
Q6:就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新闻出版(媒体)、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文秘、编辑、记者、管理、策划、营销、教学、科研等工作。本专业20%左右的毕业生会继续深造,其余学生选择直接就业。
专家简介:
柯卓英,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吸引我的——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铸就了精彩的校园生活,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大学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校园的一草一木,谆谆教诲地师长和相互协助的同窗好友如同一根根金丝玉缕共同编织了人生的美好时光。大学不仅仅是学术殿堂,也是一个舞台,一个为莘莘学子提供锻炼的舞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拿到文凭,要学会一个核心技能,多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校活动有利于人际交往,有利于提升上下沟通能力,学会做人非常重要。
——2002级本科生欧阳琪(中国石油浙江销售公司任职)
我的第一志愿就是本校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兴趣和爱好会帮助我们把事情办好,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并且,文学就是人学,学习中文会让人心境开阔,视野也会拓展很多。成为校广播台台长,并在大学期间主持了如团省委新春团拜会、全省高校联谊会、迎新晚会、艺术节开幕式、春之声、秋之韵等上百场晚会,既锻炼了口才,又提升了素质,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了2006年学校“智者杯”辩论赛、2007年省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等多次辩论赛,并在2007年的辩论赛中获得了赛事最佳辩手。
——2004级本科生王钊(西安市公安局任职)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气质也发生了改变。与书为伴的专业学习教会我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让我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而这些不管对个人成长还是以后的工作,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感谢汉语言文学专业。我的任职经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不管是电话销售还是人力培训,亦或是市场销售,都考验为人做事的能力,要求发挥沟通和合作能力。即使是不同方向,专业不相关,但每一份工作,只要用心认真,都可以完成。
——2004级本科生王清玲(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职)
大学期间在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忘锻炼实践活动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担任过许多社团职务来锻炼自己。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发展着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由于不断努力,成绩几乎是年年名列前茅,并且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刚刚入职,首先要明确我们公司的性质是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文科生的我在这个理工科专业人士打拼天下的行业,只能笨鸟先飞,强化学习工程知识。加深对工程知识的了解后,才能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党建工作、新闻宣传工作、群团活动,进而做好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集智聚力推进工程建设。
——2011级本科生贺大松(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任职)
大学四年,觉得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一批好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不知不觉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从西安石油大学鄠邑校区到繁华的市区有一段距离,因此把更多的课余时间交给了图书馆和宽阔的教学楼,和舍友一行四人,一起出门,又各自找一个角落猫起来看书,席地坐在书架旁,即使是名著也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只觉得大家都在做,自己也该努力做好,并且十分积极地想去做好。那段积极努力的岁月,有幸运的成分在,周围的人都那么积极努力想变得更好,我在不知不觉中本能地努力着。现在回想起来,十分感谢那时努力拼搏的大家和自己。
——2012级本科生朱巧梅(毕业后在本校免试读研深造;泰国艺术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